供應鏈金融為什么要“脫核”?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事關國之大體。而在這其中,如何更好地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又是破局關鍵。
傳統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
基本是以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主,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展開業務,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業單體信用資質薄弱等問題,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但在發展過程中,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過度依賴核心企業。
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核心企業作為信用基石,需要承擔額外的信用擔保、信息溝通等責任,這加大了核心企業的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二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融資存在增信難等問題。
雖然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業單體信用資質薄弱等問題,但大量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中小微企業,由于其固定資產較少、動產較多且缺乏抵押物,導致融資可獲得性較低。
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處理供應鏈金融數據時,面臨數據處理成本高和數據風險管控難度大等問題,導致風險管理能力受限。
如何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其融資便利性和可得性?供應鏈“脫核”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供應鏈金融“脫核”概念
所謂“脫核”,不是指脫離核心企業,而是更多地依靠供應鏈上產生的各種交易數據,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物流、信息流等作為放款或者風險評估的依據,把金融服務擴展到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傳統的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模式,從“數據信用”出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及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這就需要核心企業搭建供應鏈服務平臺,規范和強化供應鏈管理,穩固供應鏈合作關系。同時要充分發揮供應鏈的關鍵角色優勢,主動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協同做好交易風險管控,拓展產業金融服務,幫助上下游企業進行融資。
供應鏈“脫核”的關鍵之一,是數字化的手段和技術的應用,突破銀行數據能力瓶頸,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效率的必由之路。
1.減輕核心企業負擔:通過減少核心企業的信用擔保需求,降低其財務和管理支出。
2.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利用交易信用和數字信用優勢,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3.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效能:通過整合大數據、AI、區塊鏈等現代技術,采集和分析供應鏈中各方的交易記錄、信息流動、物流狀況等多元信息,建立基于數據驅動的信用評價體系,提高風險控制的智能化程度。
隨著產業的發展,供應鏈上下游業務流程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同產業鏈交織愈加復雜。平安銀行將繼續拓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場景,深入到供應鏈的“毛細血管”,為更多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務方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盡我所能 齊創共贏
瑞金發展集團
有干貨!有態度!
